“韶风●博士论坛”之法的人文关怀

发布人:admin发布时间:2006-05-08浏览次数:

 

 

韶风·博士论坛之三

   法的人文关怀

主持人:社科处副处长 夏新华 教授、博士

 

论题一:人性假定与法的人文关怀

主讲人:法学院胡平仁教授、博士

评议人:法学院尹华容博士

 

论题二:人权保障:刑法的时代精神

主讲人:法学院张永红副教授、博士

评议人:法学院王太平副教授、博士

 

论题三:人文关怀与警察权力的合理界限

主讲人:法学院刘梅湘副教授、博士

评议人:法学院胡之芳副教授、博士

 

特邀嘉宾:刘启良教授、季水河教授

  间:2006年4月27日(星期四)晚7:00

  点:留学生楼四楼报告厅

 

4月27日晚上7:00bevictor伟德官网“韶风·博士论坛”第三场在留学生楼四楼会议室隆重举行,论坛的主题——“法的人文关怀”,bevictor伟德官网的青年博士、各学院研究生等共计150余人参与了本次论坛。

主讲人胡平仁教授、张永红副教授以及刘梅湘副教授分别就法的人文关怀进行了精彩的发言。胡平仁教授从法理的角度对法的人文关怀进行阐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什么是人文关怀。他指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应该要区分人文关怀的两个层面。二、人文关怀的法律话语。胡教授提出在人文关怀中引进人权保护是不容置疑的,还提出要进行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模式的构造。还必须透过人权保障表面的东西看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东西,胡教授在这里提出问题:人性恶是否就得出法治的结论?“不能”。胡平仁教授自我进行了回答,他认为从逻辑上讲人性恶不等于法治,人性恶假定不利于对人性改造和学习,也把人性可能发展的空间变的很狭窄。三.法的人文关怀的系统改造。这一点胡平仁教授又从三个角度展开:1.超越人权论。2.超越善恶论。3.超越功利论。胡教授认为,法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法学界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还不够,甚至新兴起的政治学理论常常走在法学理论的前面。

胡教授深厚的理论功底加上他条分缕析的陈述,博得了在场师生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主持人夏新华教授对胡平仁教授的发言进行了总结,“胡教授指出了法学的幼稚之处,对法学进行了批判。胡教授从理论的角度对法的人文话语进行了铺垫,现在有请张永红教授从刑法的角度进行精彩的发言。”(掌声)

张永红副教授则从具体的部门法入手,分析了刑法的人文关怀的内容。张博士的发言分为两大部分。一、对人文关怀的理解。二、刑法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在第一点中张副教授把人的权益、价值、尊严等概括为权益,强调指出人文关怀的方式比内容更为重要。第二部分张博士从四个方面展开。1.刑法关怀的主体。人文关怀的精神为一切人所有,但刑法的人文关怀有其特殊主体,即刑法的制定者、适用者、以及决策决。值得注意的是决策者虽然不直接参与刑法的制定与执行,但通过直接影响立法以及运用刑事政策引导立法、司法与行刑两种途径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也是刑法人文关怀的主体。2.刑法人文关怀的对象。其首要对象是一般善良公民(包括了被害人在内)。但作为被惩罚对象的犯罪人也人,也需要人文关怀,而且在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之时其权益的维护尤为必要,所以犯罪人应该成为刑法人文关怀的重要对象。需要指出的是,以前有学者将刑法人文关怀的对象仅仅限定为犯罪人,这是有失偏颇的。刑罚处罚犯罪人是为了维护善良人的利益,因而一般善良公民应该是刑法人文关怀的首要对象。3.刑法人文关怀的方式。刑法人文关怀的方式由刑法人文关怀的特定主体与对象所决定,表现为以下四种方式:(1)刑事立法。(2)刑事司法。(3)刑罚执行。(4)刑事政策的制定。4.刑法人文关怀的内容。又分别从立法司法行刑和刑事政策的制定四个方面展开。发言完毕。(掌声)主持人最后陈词:“张教授从刑法的角度对法的人文关怀进行了精彩的发言。现在有请刘梅湘教授从细微的角度也即从警察权力与人文关怀的进行发言。”

刘梅湘教授则以小见大,从细微之处着手,她以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新闻报告为例,分析了警察权力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她认为人文关怀的内涵之一就是对人的自由权力及人的尊严的呵护。在刑事诉讼中体现人文关怀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对人的自由权利的限制应当遵循正当程序原则,简而言之,即把人作为人来看。在拘捕程序中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警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拘捕公民。二、警察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行拘捕?三、执行拘捕时应当履行何种程序。四、拘捕后的讯问规则应当如何设置。

评议人尹华容博士,王太平副教授以及胡之芳副教授进行了尖锐而精彩的点评。王太平副教授针对张永红教授的发言提出:“如何理解法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制订的?”“如何调节制裁与人文关怀?”胡芝芳副教授针对刘梅湘教授的发言提出:“警察权力的合理界限是什么?”随后,主讲人针对他们的点评和提问进行了机智幽默的回应,这一问一答的论辩方式将本次论坛推向第一个高潮。主讲人和评议人由于时间的原因结束了发言,但大家依然意犹未尽。

本次论坛的特色是仿效国际会议的标准模式,在论坛中插入了15分钟的茶歇时间,体现了本次韶风论坛的正式性和人文关怀的主题。老师、同学们吃着点心、品着咖啡就本次论坛内容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交流,气氛融洽友好,饱含着浓郁的学术气息。

茶歇之后两位特邀嘉宾相继发言,将本次论坛又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嘉宾季水河教授指出:“这次论坛的选题非常好,体现了时代性。举国上下正建设和谐社会,号召以人为本,论坛很好地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刘启良教授则从“人文”二字的含义入手,深刻分析了当下人文主义的偏失。“人文,人文,就是既要体现“人”,又要体现“文”。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只见“文”,不见“人”,个人、个性湮灭在“文”与“礼”之中。更为关键的是,即便是我们的“文”也是一种不设防的文化。人文关怀对“恶”不设防,在做恶之后又予以处罚,是很不仁道的。”(掌声)法学院副院长廖永安教授就此次发言的主题做了深刻的总结性陈词。之后学生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三位主讲人提问,学生一:“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文关怀如何实现?”学生二:“胡平仁教授,您说的法学要超越功利性,那么是否意味着法学面临着危机呢?”,相关主讲人一一进行了精彩的回答。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逝而去,最后此次论坛在主持人幽默而睿智的总结发言中圆满结束。

 

最新文章阅读排行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