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卡塔西斯”新解与人自身的和谐
主讲人:李志雄 博士
评议人:李胜清 博士(湖南科技大学)
宋德发 博士
杨向荣 博士
特邀嘉宾:季水河 教授
何 振 教授
时间:2008年5月25日晚7:30
地点:留学生楼四楼报告厅
2008年5月25日是“韶风·文心·博士”论坛暨第一次论坛开幕的美好日子。一场题为“‘卡塔西斯’新解与人自身和谐”的博士论坛在留学生楼四楼报告厅拉开了帷幕。来自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李志雄博士担任本次论坛的主讲,评议人则由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宋德发博士、杨向荣博士以及来自湖南科技大学的李胜清博士担任。本次论坛的嘉宾有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院长季水河教授,以及社科处处长何振教授。此外,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雷磊副教授、陈振华博士以及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等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刘中望博士担任本次论坛的主持。
首先,何振处长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青年博士要敢于创新、各抒己见,同时也要注重资源整合,互相学习、优势互补,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接着,季水河院长致开幕词,并宣布“‘韶风·文心·博士’论坛正式开幕”。
“韶风·文心·博士”论坛暨第一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主讲人李志雄博士做了开篇陈述,李博士根据自己在希腊访学的经验,并结合图片和与会者们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悟。接着他又用图片展现了希腊历史古迹与现实真实的一致,大学行政与管理工作的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本次论坛的核心论题——“卡塔西斯”与人自身和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接着,他从“卡塔西斯”的词源意义和使用语境、“卡塔西斯”是古希腊悲剧叙事的基本尺度、“卡塔西斯”是古希腊喜事叙事的重要砝码、“卡塔西斯”是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中的关联术语、“卡塔西斯”是亚里士多德的叙事伦理批评原则五个方面,结合例证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最后,李博士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卡塔西斯”与人自身的和谐,他根据人们对自身的恐惧和对他人的怜悯的比例的程度不同,将人分为四类,并指出只有在心理上对恐惧和怜悯的适当配置和平衡协调,才是和谐和安详的。
李胜清博士、宋德发博士、杨向荣博士都高度评价了李志雄博士的发言,对“卡塔西斯”这个概念也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他们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李胜清博士对李志雄博士的“人的教化过程就是一个和谐化过程”等观点表示认同,同时也肯定了他从技术的角度论述和谐观的科学性。但也指出了“和谐问题的框架不够清晰”等问题。另外,李胜清博士也提出和谐是人的知、情、义的和谐。宋德发博士从外部对李志雄博士的讲稿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李博士的论题具有很强的存在主义意味,符合现实主流,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杨向荣博士赞同“卡塔西斯”是人自身的和谐这一观点。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中国古代传统的和谐观念和“卡塔西斯”有何不同;“卡塔西斯”从纯诗学到心理学转向,我们应该坚守传统还是应该扩大其运用等问题。杨博士提出了这一系列问题,发人深思。几位博士精辟深刻而又深入浅出的评议和解读将论坛氛围推向了高潮。
对于各位评议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李志雄博士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回答。对“‘卡塔西斯’是知、情、义的统一”这一观点他表示赞同,同时他强调恐惧和怜悯是互相协调的,但这种协调是相对的,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对于“卡塔西斯”和中国的传统和谐观念的关系,李志雄博士指出两者都强调不走极端,但他们并非理想中的而是具体的、变化的。最他还指出“卡塔西斯”是一种情感的升华,使人们在心灵上由一种不平衡到平衡,从而到达和谐统一。李志雄博士简短而精辟的回答迎来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随后在场的研究生和老师也积极提问,纷纷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古代文学的研究生骆凡提出“‘卡塔西斯’表示‘宣泄、净化’等含义,我们可不可以把它既看做一种途径、方式又看做一种目的、状态”。李博士接着做了解答,他认为恐惧和怜悯是人本身就具有的,不是要取消它们,而是通过质和量的变化,回归到一种新的和谐。即它既能表示一种途径,也表示一个结果。陈振华博士提出“‘卡塔西斯’与和谐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李志雄博士从希腊词典、希腊几何学等方面为自己的论点找到了依据,并做了充分的解释。通过这种频繁的互动,加深了交流和沟通,大家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充分发挥了团队资源的优势,一个个观点汇集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将论坛再一次推向高潮。
在嘉宾点评环节中,季水河教授对这次论坛做了精彩的点评。他联系汶川大地震这个现实,将灾区人民无房可住在地震中等待吃喝与成都人有房不住在吃喝中等待余震进行对比,得出心理情绪不同,得到的心理提高程度也就不同。净化是提升个人得一个很好的方式,“卡塔西斯”的过程论目的就是为了平衡。最后他对这个论题做了一个定位:如果讨论“卡塔西斯”,我们不反对宽泛考证,但最终还是要回到诗学中去。最后在刘中望博士的总结中,此次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