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一:文化视野下的奥运:竞技与游戏
主讲人:何云波 博士 文学与新闻学院
评议人:杨向荣 博士 文学与新闻学院
论题二:法学视野下的奥运:体育法与奥运人文
主讲人:郭树理 博士 法学院
评议人:肖伟志 博士 法学院
论题三:教育视野下的奥运:奥林匹克与教育
主讲人:熊茂湘 博士 体育教学部
评议人:曾友中 博士 公共管理学院
主持人:黄显中 博士
地 点:新法学楼报告厅
2008年5 月13日晚19:30, 主题为“奥运与人文”的第三十二期韶风·博士论坛在新法学楼报告厅如期举行。主持人黄显中博士致以热烈的欢迎辞。各位博士畅所欲言,分别从各自的视野下针对论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文学与新闻学院何云波博士首先从文学、文化意义的角度,既解构又重新建构了关于传统奥运意义:奥运作为一种竞技活动,是人类战争的游戏化,体现一种“和”之道。同时也提出奥运狂欢化与游戏精神,指出现代体育之“育”常常变成对身体的摧残,引导我们走出“金牌战略”的误区,避免体育职业化、政治化、金钱化。最后指出体育实质是:体育生活化、全民参与、自由精神。接着杨向荣博士作出点评,概括指出:奥运从传统的游戏变成政治、商业的工具,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抗争的不仅有精神,而且还有金钱。
热烈的掌声之后,论坛紧锣密鼓地进入第二个论题:法律视野下的奥运人文精神。郭树理博士从亚特兰大奥运会昂德拉连环案、2000年美国盐湖城冬奥运会东圣案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拉杜坎案三个奥运案例中看体育规则,向我们深入浅出地说明体育运动中不能忽视对程序原则的遵守,不能侵犯运动员的程序权利;裁判在赛场上的技术误判是可以容忍,体现人类理性有限性的承认,也是奥林匹克所代表的理性精神;以牺牲当事人无过错违法的公平性,捍卫体育运动公平竞争的最高利益。
体育教学部熊茂湘教授从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角度,提出奥林匹克的本质是教育,现代奥林匹克的恢复因教育的拯救而燃起,并举例法国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埃·德·顾拜为挽救教育,而提出“教育救国,体育救国”主张。奥林匹克教育关注的是人的自身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提倡奥林匹克的教育的途径是化抽象为形象的教育,用例子说明奥林匹克选手的榜样作用:“只要努力,一切都有可能” ----美国选手鲁道夫由病孩子变成“黑羚羊”的故事;“顽强的拼搏者” ----日本体操运动员藤本俊在比赛中受伤,强忍巨痛,最终以微弱优势登台夺冠的故事;坦桑尼亚马拉松运动员阿克瓦立即使是最后一名也要坚持跑完全程的故事。最后,他迎接圣火到湘大为话题表示了自己的决心,希望大家理性地爱国、理性地对待奥运。
肖伟志博士和曾友中博士分别对后两位发言人点评。肖博士认为自己深受学习,并讲了自己的感言:郭树理博士是以小见大解读大道理体现方式向我们展示奥运的规范、文本方式,而且体现体育法面临的三个挑战:正义、法律局限性和牺牲小公平获得大公平。曾友中博士谈道:熊教授用三个例子体现的是奥运对人们真、善和美的教育。圣火给人的力量的信念,将圣火比喻为怒火,慷慨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爱国情。曾友中博士接着从理性与感性的角度谈论到爱国与理性、感性的关系。
在自由提问环节 ,同学们踊跃提问。有诸如“奥运会的教育意义普及性范围多大?”,“人与奥运成绩哪个更重要?”,“北京奥运会是否存在中西价值差异?”此类的问题。熊教授肯定北京奥运会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奥运会,会给世界留下丰富的遗产。何博士认为针对的竞技对人身造成的伤害的不可避免性,但不赞成以摧残身体来换取好成绩,要分情况对待如接触型与非接触型的违规。肖博士则认为针对中西的价值观差异,是由于思维逻辑造成,建议我们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去解决此类问题。
黄显中博士用哲理性结语总结,认为这次论坛不仅给同学们丰富的奥运知识,而且也是一场关于爱国精神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