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下学期“韶风·博士论坛”之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
2006年10月18日晚7:00,本学期“韶风博士论坛”第二场在留学生楼四楼会议室进行,论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为主题,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刘景钊博士、王文兵博士分别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反思”、“中国社会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精彩演讲,袁辉初博士主持了本次报告会,李佑新、李国华、罗伯中三位博士担任评议人。
刘景钊博士围绕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这些当代性问题的反思: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近年来的变化,即多元化和学术性的思考;二、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核心的价值应当是人的自由解放理论;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研究,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进行重新建构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四、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其当代意义仍旧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典上进行思考,同时需要关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刘景钊博士用风趣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大家带入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哲学世界。
王文兵博士的论述则尝试性地回答了当下中国哲学界的热门问题“中国社会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斗争即民族危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当时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然性。此外,王博士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命运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位评议人在充分肯定了两位博士论述的合理性及其精华所在,对他们的观点沿着各自的路径进行深入的探讨。李佑新博士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是实践性,并且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现实批判功能的观点和问题。李国华博士则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的核心不仅为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还在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其人文关怀作用的观点,同时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选择是出于情感需要还是理性需要作了深刻的评价。罗伯中博士则针风相对,旗帜鲜明的阐述自己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到底能否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功能所指的“现实”究竟指何物,应该怎样进行解释。
精彩的评议博得阵阵掌声,而现场师生的踊跃提问更是活跃了论坛的气氛,就当下哲学界的热点话题对两位博士的论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最后,袁建新博士引用康德哲学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和中国化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得以圆满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