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风·博士论坛之三十一
论题: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
主讲人:刘中望 博士
评议人:王洁群 博士
王 勇 博士
杨向荣 博士
主持人:漆凌云 博士
时间:2008年1月4日晚7:00
地点:文科楼五楼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会议室
2008年1月4日,bevictor伟德官网第三十一场“韶风·博士论坛”在文科楼五楼会议室鸣锣开讲.本次论题是“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由文学与新闻学院刘中望博士担任主讲人,由漆凌云博士主持,王洁群、王勇、杨向荣等三位博士担任评议人。社科处黄显中博士、副处长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文学与新闻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王文兵博士等四十余位老师、研究生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始,主讲人刘中望博士首先简单地介绍约翰·菲斯克其人、其著作,接着从约翰·菲斯克关于大众文化定义、文本属性、两种经济、驱动根源、个案解读等方面的论述,重点阐述了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着眼于目前我国大众文化研究现状,对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进行了包含主要贡献、突出不足、启示意义等内容的总体评价。刘中望博士认为,约翰·菲斯克通过区分大众文化中存在的两种经济——金融经济、文化经济,将关注重点从大众文化文本结构转向意义实践,他的大众文化理论以凸显大众的主动性、抵抗性而著称,他将大众文化看成“有啥用啥”的艺术,将大众文化文本视为“大众生产式文本”,强调大众从文化消费中获得的“快感”、“意义”,他重视“符号生产力”、探讨大众文化的“相关性”问题、挖掘大众文化运作中的权力因素,借助秉持超越精英主义、悲观主义的学术视域,约翰·菲斯克从具体的大众文化个案、文本表现层面,对大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大众文化的地位进行了新的鉴定、从关注大众文化文本转向大众文化实践的解读、对消费社会符号价值的关注、对大众文化快感功能的阐述、重视文化运作中的权力抵抗,而不加批判的立场、随意篡改所援用的学术资源、对大众文化解读推己及人的随意性、后现代思潮下的虚无化与二元思维并存等却是其明显不足。选择合适的立场、西方理论资源与中国本土语境的契合、文化研究的兴盛与漫无边界关系的把握、知识分子的立场与知识精英位置之间的冲突、批判性宏观研究与实证微观研究的结合等却是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带给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启示。
随后,评议人王洁群博士、王勇博士和杨向荣博士都充分肯定了刘中望博士的研究,并且表明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王洁群博士一方面充分肯定了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对目前我国大众文化研究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他认为,文化研究与生俱来的政治性品格不应该削弱。王勇博士从传播学视域就约翰·菲斯克的学术地位、价值、源流等展开了评议,提出了大众文化研究应持何种态度、立场的问题,认为应该提倡批判性研究。杨向荣博士则就刘中望博士的研究理路、方法论进行了肯定性的点评,他还提出了大众文化研究中知识分子应该保持何种学术立场、文化研究热潮下如何坚持文艺学审美维度的问题。几位博士精辟深刻而又深入浅出的评议和解读将论坛氛围推向了高潮。刘中望博士对三位评议人的问题做出了回应。他认为,三位博士提出的问题也是他在大众文化研究过程中多有困惑的地方,他主张采用阐释性的批判,应该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对象意识、目标意识。
紧接着,王文兵博士围绕论题,从大众文化体验、旨归等角度,结合文化哲学的相关理论,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黄显中博士围绕大众文化是什么、怎么研究大众文化、怎么对待大众文化等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逐一阐述,他认为应该采取一种建构性的批判,必须凸显研究旨归。自由提问阶段,参加论坛的研究生也积极发言,各位博士则一一对他们的问题做了详细回答。
最后,黄显中副处长对2007年的博士论坛做了简要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博士论坛这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并对2008年的博士论坛提出了要求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