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风• 博士论坛之三十
论题: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
![]()
主讲人:蒋欣欣博士
评议人:舒奇志博士
王建香博士
熊 毅博士
杨向荣博士
主持人:胡强博士
时间:2007年12月17日晚7:30
地点:文科楼五楼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会议室
12月17日晚7:30,韶风•博士论坛之三十暨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会议室开讲。蒋欣欣博士担任主讲,其论题为“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来自外国语学院的舒奇志、王建香和熊毅博士和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杨向荣博士分别予以了评议。此次论坛的嘉宾还有社科处的何振处长,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沈云霞博士和吕博士。此外,外国语学院的各语种老师及研究生也参加了此次论坛。胡强博士主持了该论坛。
蒋欣欣博士首先做了开篇陈述。蒋博士从宏观上追溯了文化研究中“身份认同”的历史渊源和范畴,并从三个方面对这一关键词进行了阐述:一、“身份认同”的概念及其翻译;二、“身份认同”的思想渊源;三、民族认同与族裔认同。舒奇志博士、王建香博士和熊毅博士都高度评价了蒋欣欣博士的发言。他们认为从“身份认同”这一关键词进行研究的视角独特且新颖,但也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舒奇志博士对文化研究中是否存在“欧洲中心论”提出质疑。王建香博士则从“语言哲学”这个视角进一步阐述了“身份认同”。熊毅博士也对“身份认同”中的个体身份的丧失提出了质疑。在随后的评议中,杨向荣博士也十分认同蒋博士以学术关键字为出发点的研究方式,但他又从哲学、社会学和文学三方面的模式对其加以概述并提出了疑问:“身份”与“身体”的关系如何?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背景下,“身份认同”又如何构建?这就将此次论坛学术交流、互动的氛围引向高潮。
蒋欣欣博士随即予以回应。她从“母亲”与“胎儿”的既共生有分离的关系与“身份”与“身体”的关系进行类比分析,并指出“身份认同”还处于乌托邦式的理论境界。随后,沈博士和吕博士也发表了看法。沈博士指出了语言学和文学研究视角的差异,还强调日常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必定有所获。吕博士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认为此次论坛本身的启发性就很大,即“论坛的结果本身就无定论”。
参加论坛的王芳老师等也积极发言,与诸位博士进行互动。在自由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还从国际关系中的构建主义理论出发,将“身份认同”中的身份构建做了类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