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风·博士论坛之二十一:全球时代文学与文化

发布人:admin发布时间:2007-06-26浏览次数:

 

 

韶风·博士论坛之二十一:全球时代文学与文化

论题一:全球化背景下《老子》的域外回声

主讲人:文学与新闻学院   周建军博士 

评议人:文学与新闻学院   莫立民博士 

 

论题二:想象俄罗斯:形象学的实践与理论

主讲人:文学与新闻学院   宋德发博士 

评议人:文学与新闻学院   杨向荣博士

 

论题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主讲人:文学与新闻学院   漆凌云博士

评议人:文学与新闻学院   郑长天博士 

 

主持人:文学与新闻学院   沈云霞博士

  间:2007年6月24日(星期日)晚上7:30

  点:留学生楼四楼报告厅

 

bevictor伟德官网“韶风·博士论坛”第二十一场开讲,此次论坛的总论题是“全球时代文学与文化”,下设有三个分论题:一、全球背景下《老子》的域外回声;二、想象俄罗斯:形象学的实践与理论;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次论坛邀请到文学与新闻学院季水河院长及中南大学文学院孟泽教授作为特约嘉宾,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青年老师以及4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主持人沈云霞博士一开场就引领全场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特约嘉宾季水河院长和远道而来的孟泽教授,现场气氛从论坛一开场就显得格外热烈。

首先发言的周建军博士没有直接分析他的论题,而是从古往今来海内外人士对于国学的态度切入,总结了其中普遍的三种态度:全盘肯定;全盘否定;重视民族文化特色。周博士从这三种态度中对比发现中外人士对于《老子》的认识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周博士指出,诸多资料显示老子是自然科学的最早启蒙者。若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老子所宣扬的“道”实际上一种跨越于有形之外的“存在”,是对一切有形“存在”的总根源所进行的朦胧探索,包含着极为深刻的唯物主义成分。周博士的论题从两个角度阐明《老子》的域外回声:一、《老子》在域外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反响;二、现代西方《老子》研究的开拓方向。莫立民博士在对周博士的主讲进行评议时参照了《文史知识》中的两组数据和现象,旨在说明:一方面,汉文化在域外的传播范围还十分狭窄(只占联合国工作语言的1%中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国人本身并没有真正吸收和继承以《老子》为代表的汉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劣质水源、国土沙漠化、原始森林的破坏形势严峻)。沈云霞博士则认为域外对于《老子》的研究将老子的哲学与生命意识形态相联系,而国人却将《老子》引向神秘,这一方面说明国人对于汉文化的认识还存在局限,另一方面则说明“他者的眼光”的独到性。他者的眼光即“形象学”,沈博士引领大家进入宋德发博士的主讲——想象俄罗斯:形象学的实践与理论。

宋德发博士首先对“形象学”的定义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却并没有从理论的角度介绍“形象学”,而是通过阐释他眼中的俄罗斯人的六种对立统一的民族性格(刚烈与阴柔;狭隘与大度;粗与细;动与静;悲观与乐观;暴躁与耐心)来生动地剖析“形象学”的内容与运用。沈博士称赞宋博士总是擅长从最细微最熟悉的事物入手理解并阐释新的理论。杨向荣博士在评议中指出,宋博士和周博士的主讲互相定位:周博士是阐释他者对我者的定位,而宋博士阐释的是我者对他者的定位。杨博士提出两个问题:当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域外人士从他们本土文化中建构中国文化,这是否可看成是一种新的殖民现象?本土文化的“失语”,如何来回应这种来自域外的误读?

漆凌云博士是研究民俗学的,在主讲中关注的是全球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他从两大方面分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误区和困惑:1、商业化和申报热;2、文化殖民、人文关怀的缺失与原生态悖论;3、概念本身问题。沈博士高度赞扬漆博士的主讲关注的问题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不久前,端午节被韩国申报为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现象应引起国人的关注和反思。郑长天博士在评议中首先澄清韩国申报成功的是“端午祭”而非“端午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要盲目受媒体炒作的误导。郑博士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然成为一场运动,在运动中以功绩为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郑博士强调应重视三点:1、文化的主体应立足于文化的享用者(即特定的人群);2、整体性原则:尊重文化主体的文化空间;3、重视地域性的语境。

    在自由提问阶段气氛热烈。学生甲认为商业化也可以成为保护的一种手段,凤凰古城的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乙发问漆博士:“七夕”在生活中的定位下降,应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漆博士回应说伪民俗若是利用的合理可能产生新民俗,这在民俗学上称为“民俗主义”。郑博士则补充保护的关键还是在于民众的自觉自愿。学生丙发问周建军博士:现代人一遇到问题就追溯《老子》、《孔子》,这是否不妥?周博士的回应是现代人追求蛮荒美,应为真正自然的东西已经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了,《老子》可引导人们回归自然。学生丁对于传统文化的“失语”提出质疑,认为文化是存在于每一个人意识深处的潜流,不会消失因而保护没有现实意义。这一质疑得到多方的回应。周博士希望传统文化得到重视而不被边缘化,强调国人应当积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沈博士则指出一种文化的身份认同产生危机,对于个体而言可能影响不大,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影响巨大。对于汉文化应当从学理上和生活中双管齐下重视并探讨研究。杨博士认为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的文化性格,但本土文化的确认和认同是必要的,在文化的寻根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种诗意的存在。

    此次论坛的另一个高潮是孟泽教授和季水河院长的总结。孟教授指出这一次的论坛实际上是关于人性关于传统的探讨,在探讨中构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些东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的每一步发展和演变都经历了漫长的积淀,所以当下每一个针对文化本身的举动都要格外小心,否则会对文化本身造成很大的伤害。季院长则从整体上指出了三个主讲人的创新和局限。季院长认为周博士以老子为点来看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具有时代性,但没有揭示《老子》的域外回响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的认识与传统的有何区别;宋博士对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概括得十分精辟,但这种性格矛盾是否也可概括为其他民族的性格矛盾?季院长指出可从综合三重视野而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形象:国家意识形态操作下的形象;民间立场上的形象;文学艺术家想象中的形象;漆博士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但没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球化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够揭示出其性质和特点就最好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有所取舍,大众文化自然是要以追求商业利益为宗旨,有些文化遗产则不需要强调保护,越保护越糟糕。总而言之,还是提保护的人缺乏文化意识。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最新文章阅读排行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