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风·博士论坛之十九:现代性与人文主义

发布人:admin发布时间:2007-05-25浏览次数:

 

 

现代性与人文主义

                  

现代性与人文关怀

主讲人:李佑新  博士 

评议人:刘景钊  博士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启示

主讲人:杨小军  博士

评议人:王文兵  博士

 

现代性·启蒙·知识分子

主讲人:杨向荣  博士

评议人:漆凌云  博士

 

主持人:王文兵  博士

地点:留学生楼4楼报告厅

时间:2007年5月22日晚7:30

 

522日晚7:30韶风博士论坛第十九在留学生楼四楼开讲。王文兵博士主持了这次论坛。李佑新博士、杨小军博士、杨向荣博士担任此次论坛主讲,他们都以现代性为主题,阐述各自的观点。刘景钊博士、王文兵博士、漆凌云博士担任此次论坛评议人。来自法学院的尹华荣博士等师生4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李佑新博士首先谈到现代性的含义及其问题实质。他将现代性定义为现代社会的性质和特征,同时现代性具有双重属性:外在的社会制度结构和内在的文化心理秩序结构。在传统社会中,二者最终的基础和性质是超越性的秩序。而现代社会,现代性导致超越性秩序瓦解,致使现代人心理秩序日益感觉化。李佑新博士还重点谈到了对现代性问题的四种回应方式,它们分别是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四种回应方式。他指出每种回应方式都值得反思,而且每种都存在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到了他的具有创造性的后儒学的回应方式。刘景钊博士对李佑新博士的发言作了简短评论,同时,他从实证角度指出现代性问题的不仅是学界的热点问题,也是前沿性问题。他在比较马克思的回应方式后提出,如何把握现代性问题研究的张力是一种困境,一旦有突破性研究对人类未来发展都是很有指导意义。

杨小军博士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入手,他指出,现代性通过摧毁传统的权威、观念和制度解放了人,催生了现代文明。而历史悖论的却是,现代性解放人的同时又为人带上了新的镣铐。在现代性迅速发展之时,马克思从对人的考察入手,指出了现代性使人陷入异化的种种危机。于是,寻求人的解放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变革的内在诉求。这种反思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对人的普遍命运的关注,体现了马克思批判理论的人文向度。在现代性向世界扩展的今天,尤其是在积极追求现代性的中国,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对于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王文兵博士听了杨小军博士的发言后谈了两点感受:现代性资本主义,就其理想来说是一种现代性,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实际上是希望以一种新的现代性取代旧的现代性,马克思同样是启蒙运动的继承者。我国的现代性起点低,但具有后发优势,既要获得西方现代性的优势,又要回避其发展的弊端。

杨向荣博士通过对欧洲18世纪以来现代性启蒙精神双重目标的梳理,来关照中国的启蒙精神,并立足于现代性的语境,从启蒙的层面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以及当下知识分子的应有立场进行解读。他认为,中国启蒙精神继承了欧洲启蒙精神的一个因素:现实的批判性,但却缺乏自反性精神,缺乏对自我的批评。自反性的缺失反映在当下知识分子身上便创造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启蒙神话。而启蒙自反性精神的缺失也是现代性语境下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的一种表征。漆凌云博士在对杨向荣博士的发言进行评议时指出:现代性条件下的知识分子现状及其批判性是一个厚重而现实的问题。启蒙精神具有批判性、自反性,但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可能缺乏终极关怀,而工具性的知识分子日益增多,这值得每一个知识分子反思。

三位评议人评议之后,博士们和在场的同学进行了交流。同学们提出许多有关现代性的问题,博士一一都做出了回应,现场交流探讨的气氛自由热烈。

 

 

 

最新文章阅读排行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