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风·博士论坛之二十六:传播学视域中的“学术超女”现象

发布人:admin发布时间:2007-11-01浏览次数:

韶风 博士论坛之二十六

 

 

 

 

 

主题:传播学视域中的“学术超女”现象

 

论题一:于丹《论语》心得:大众文化对孔子的收编

主讲人:王洁群 博士     评议人:雷磊 博士

 

论题二:于丹何以成为现象

主讲人:樊昌志 博士     评议人:杨向荣 博士

 

论题三:是于丹的成功,更是电视霸权的胜利——从媒介技术角度解读“于丹现象”

主讲人:王勇  博士      评议人:刘中望 博士

 

主持人:  沈云霞  博士

特邀嘉宾:张邦卫  博士 长沙理工大学

李胜清  博士 湖南科技大学

 

时间:20071027日(星期六)晚7:00

地点:留学生楼四楼报告厅

 

1027日晚700,留学生楼四楼报告厅迎来了一次主题为“传播学视域中的‘学术超女’现象”的博士论坛。来自文学与新闻学院的王洁群、樊昌志和王勇博士担任主讲,雷磊、杨向荣和刘中望博士分别予以评议。来自长沙理工大学的张邦卫博士和湖南科技大学的李胜清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此次论坛。论坛由文学与新闻学院沈云霞博士担任主持。

在论坛中,诸位博士的视角新颖,见解独特。他们各抒己见,以致高潮迭起,使在座的师生们享受了一次思想的盛宴。这次论坛共分三个论题进行展开。

论题一为于丹《论语》心得:大众文化对孔子的收编。王洁群博士担任主讲。他认为于丹对孔子和《论语》进行了“祛魅”,也就是所谓的“去神秘化处理”。其二,于丹始终将孔子、《论语》与当今现实,尤其是与人们个人生活中密切相关的文件进行关联、“接合”处理。由此看来,于丹的解读《论语》是一次大众文化对孔子所进行的收编工作,是对孔子及其《论语》进行了重新诠释和安排。作为评议人的雷磊博士则指出了于丹的诸多错误,并指出于丹未能全面地反映孔子的思想。

论题二为于丹何以成为现象。樊昌志博士从受众的视角阐述了“于丹现象”的成因在于“工业文化”笼罩中的“单向度”受众和“偏好式解读”中的“生产性”受众,为于丹是因时而至,因当下的受众而至。杨向荣博士随即做出评议,认为于丹之所以会走向央视,进而成为“现象”,主要是因为她迎合了一种大众消费的心理需求。因此他质疑到: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学者将如何保持自己的批判性?

论题三为是于丹的成功,更是电视霸权的胜利——从媒介技术角度解读“于丹现象”。王勇博士通过分析电视媒介的特点与于丹的个人素质及阐述电视对传统文化和印刷文化领域的殖民和收编总结出:“于丹现象”是电视霸权的胜利。刘中望博士基本赞同王勇博士的观点,并指出王勇博士的研究视角体现了批评与综合、观点与事实的结合。这一点值得肯定和借鉴。

随后,特邀嘉宾张邦卫博士和李胜清博士也做了精彩点评。他们高度评价了上述博士的观点,并将此次论坛推向一个高潮。 

在自由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的提问独特而犀利。如问题之一:“学术超女”这一术语是如何界定的?是否含有男性的学术霸权?王洁群博士首先声明“学术超女”一词早已在新闻媒介中使用过。王勇博士则补充是先有“学术超男”后有“学术超女”一词,所以“学术超女”不存在男性的学术霸权问题。问题二是:应该以何种标准来评价于丹解读的《论语》?雷磊博士提出了两个评价标准,即语言层面和义理层面。语言层面一般比较客观,而义理层面则更加复杂。王洁群博士则认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是利弊相间的。于丹激起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这是其利。但于丹的解读过于单面化,甚至过于追求和渲染唯快乐论的观点则助长了当代人以追求娱乐为导向的心理,这又是其弊端所在。还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论语》是经典,历史中如朱熹等人对《论语》的解读也成为了经典,那么若干年后,于丹对《论语》的解读是否也会成为经典?经典与经典的传承有如何统一?雷磊博士回应到于丹的解读会成为经典,但只能是传播学的经典,而不能成为思想的经典。樊昌志博士指出经典是指能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化,是经过时间的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同学们还就电视媒介对“于丹现象”的态度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异同等问题与各位博士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学生甚至将此次论坛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指出这是一次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的讨论,博得了博士们的好评。现场学术交流的气氛自由激烈,论坛再次达到高潮。最后,在沈云霞博士的总结中,此次博士论坛圆满结束。

 

 

最新文章阅读排行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管理登录
Baidu
sogou